今天(9 月 21 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阿尔茨海默病常被称为记忆的橡皮擦,但这种病的表现远不止是记忆减退,还包括认知能力下降,如判断力、执行力、视空间能力受损(如找不到路)。此外,患者可能变得多疑、焦虑抑郁,甚至出现幻觉、攻击性行为或日夜颠倒,这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照护压力。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领域接连取得重大进展,为延缓认知衰退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创新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公众的关注焦点从“无药可治”转向“新药是否真的有效”。
那么,这类新药究竟如何起作用?它们真的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吗?又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里
究竟发生了什么?
展开剩余86%“妈,我刚刚不是跟您说了吗,菜已经放过盐了,您怎么又放了一次……”
这样的对话,在许多家庭里隔几天就上演一次。起初,子女觉得这只是长辈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很正常。直到老人开始忘记关火,家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详细的医学检查,患者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AD)。
2024年5月发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显示,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2019年全球 AD 及相关痴呆的患病人数达到5162万,总体患病率为667.2/10万;同年,我国 AD 及相关痴呆总人数为1314 万,大约占全球 AD 患者总人数的25.5%,我国 AD 及相关痴呆总体患病率为924.1/10 万。
1990~2019 年全球、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的患病率(图源:中华医学会)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阿尔茨海默病就像一场发生在大脑里的“火灾”。火灾的起因(元凶)是一些叫做“淀粉样蛋白(Aβ)”的物质。它们就像“火星”,如果不能得到免疫系统的及时清除,就会慢慢在大脑里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火星最终点燃了更大的火,烧坏了大脑的“内部骨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于是人们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找不到路等症状。
从 Aβ 沉积到痴呆症状的出现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 10~20年),因此清除 Aβ是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
距离 Aβ 假说提出至今已有 30 多年,但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发是医学界最著名的“滑铁卢”之一,基本都失败了。原因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在错误的时间(疾病晚期,大脑的损伤可能已经不可逆转)、用可能错误的方法(单一靶点治疗可能不足以阻止疾病进程)、去对付一个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的敌人(疾病机制的极端复杂性)。
新药的出现:
从“缓解症状”转向
“延缓疾病进程”的革命性转变
尽管传统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无法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但近年来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治疗策略正从传统的“症状改善”转向了针对病因的“疾病修正治疗(DMTs)”。以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和多奈单抗(Donanemab)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相继在美国、日本及中国获批上市,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尤其是2025年3月31日,全球首款每月仅需注射 1 次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多奈单抗注射液——在国内正式开打,用于治疗成人因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轻度痴呆。据新华网介绍,多奈单抗注射液是唯一一个有证据支持在清除淀粉样蛋白斑块后可停药的靶向淀粉样蛋白的疗法,这可以通过减少输液次数和治疗成本来帮助患者降低治疗负担。
多奈单抗(Donanemab)和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均是靶向Aβ的单克隆抗体,但其作用机制各有侧重。它们就像“消防队”,能精准地扑灭那些“火星”(清除淀粉样蛋白斑块)。不同之处在于,仑卡奈单抗主要针对“火星”——刚刚出来Aβ可溶性原纤维以及不溶性Aβ聚集体(纤维);而多奈单抗主要是针对“火苗”——大的Aβ斑块。
研究证明,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能够延缓早期AD患者认知和功能衰退约27%~35%[1]。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更适合于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对中晚期效果有限。道理很简单,在火苗刚起时扑灭最容易。如果等到大火燎原(脑损伤已非常严重),再好的工具也会事倍功半。
当然啊,“消防队”也有副作用。在扑救过程中水压太大可能会对“房屋”的结构(大脑血管壁)造成一些冲击,导致暂时性的“水渍损伤”(即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表现为大脑肿胀或微量出血),所以需要密切监控。其中仑卡奈单抗因为方式相对温和,这种风险比多奈单抗低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不是每一个AD患者都适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此外,这些药物价格昂贵,每年十多万人民币,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与此同时,早期诊断手段也在进步。在过去,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我们看到浓烟甚至看到明火(出现明显症状)时,那时房子已经烧得差不多了,再厉害的消防员也难挽回。如今,我们有2 种全新的 “报警器”。第一种是PET 扫描,就像给大脑拍一张高清照片,能直接看到堆积的“火星”(淀粉样斑块)。第二种是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几种特殊的蛋白(比如 p-tau217、Aβ42/40)。这两种检查手段能在非常早的阶段,甚至症状出现前 10~20 年,发现疾病的苗头。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2025 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越早发现,越早干预越好。建议有家族史或认知风险的中老年人定期进行专业评估。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措施
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勤做家务;
膳食平衡:多吃绿叶菜、坚果、鱼虾豆类,少吃红肉、油炸、甜食;
保持乐观情绪,防治抑郁;
每天保证6~8小时睡眠,午休≤30分钟,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要及时诊治;
管好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对于听力、口腔等慢病不要拖;
多进行社交,子女也应多回家看看[2]。
结尾
目前针对Aβ蛋白的靶向药物,不能像抗生素治疗肺炎一样,能直接清除病因。这些药物的价值在于延缓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让患者有更长时间地记住家人、生活自理、参与家庭活动。
未来,阿尔茨海默病的理想治疗药物是能在疾病最早阶段(甚至无症状时),精准阻止核心病理并延缓功能衰退,且安全便捷的药物。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针对多靶点(如Aβ、Tau、神经炎症等)进行根本性干预。
参考文献
[1]ZHAO Z, LIU Y, RUAN S, et al. Current Anti-Amyloid-beta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 From Clinical Research to Nanomedicine [J]. Int J Nanomedicine, 2023, 18(7825-45.
[2]林璐, 马辛, 王刚, et al.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2024) [J].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4, 7(3): 168-75.
策划制作
作者丨赵伟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审核丨李菁晶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营养专委会常委
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策划丨王梦如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
发布于:北京市金富宝配资-杠杆a股-炒股加杠杆平台-中国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