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娃难求”的拉布布,目前二手价正在全线下跌。有“黄牛”透露,曾经炒到过万的隐藏款,比如“本我”隐藏款,如今最高840元就能包拆出。反映在资本市场,截至9月15日发稿,泡泡玛特股价从前期339港元高点跌至259港元,跌幅24%。
拉布布的命运折射出潮玩行业的典型困境。这个由泡泡玛特打造的IP,凭借明星效应和饥饿营销,一度成为潮流符号的代名词。如今,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被市场热捧的不仅是品牌价值,也掺杂着资本运作的短期效应。这种“爆款依赖症”在快消品领域早有先例——钟薛高曾用66元一支的“厄瓜多尔粉钻”制造话题,当消费者发现其口感与普通雪糕无异,当“火烧不化”的质量争议撕开产品力的遮羞布,这个靠营销堆出来的“高端人设”瞬间崩塌。
这种现象背后,是中国制造的深层矛盾:我国拥有全球四成以上工业产品产量第一的实力 ,却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仅有73席,不足美国的40% 。这种“制造强、品牌弱”的悖论,源于对规模扩张的过度迷恋。当企业将精力消耗在价格战、渠道争夺和流量焦虑中,就必然忽视技术研发和文化内涵的沉淀。
真正的世界品牌需要三重修炼:第一重是技术穿透力。华为用20年时间将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15%以上,最终在5G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海尔连续16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第一,靠的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种技术穿透力,让品牌在流量退潮后依然能站在价值链顶端。
第二重是文化附着力。法国奢侈品牌能跨越百年,在于将艺术基因融入产品设计;日本工匠企业能传承千年,在于将“职人精神”转化为品牌信仰。反观某些中国品牌,要么陷入“国潮”等于把仙鹤、祥云、牡丹、饕餮、凤凰、金龙等元素进行粗暴叠加,要么将品牌内涵简化为空洞的口号,这种文化贫血症正是品牌价值难以提升的根源。
第三重是战略定力。德国博世集团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依然屹立不倒,靠的是“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价值”的战略定力。世界最长寿企业——日本金刚组,今年1446岁了,从隋朝存活到现在,为保证建筑500年寿命,宁可放弃不符合标准的海外订单。这种定力,在当前中国尤为稀缺——当钟薛高创始人坐着绿皮火车进京还债时,我们看到的是战略短视带来的苦果。
从拉布布的“骨折价”到钟薛高的塌房,这些案例是成长的警示录。在“卷”存量的时代,企业必须明白:流量可以制造网红,却无法塑造品牌;资本可以吹大泡沫,却不能赋予价值。真正的世界品牌,是在技术研发的冷板凳上坐出来的,是在文化积淀的慢功夫中磨出来的,是在穿越周期的坚守中熬出来的。当中国企业学会像日本工匠那样“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像德国企业那样“把产品当成艺术品雕琢”,中国制造才能真正从“规模红利”走向“品牌红利”,这不仅是商业命题,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的必由之路。
金富宝配资-杠杆a股-炒股加杠杆平台-中国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